化学经纬
化学经纬

TLC小板很纯,收率却很低,为什么?

chem有机方法31

TLC小板很纯,收率却很低,为什么?

在有机合成实验中,研究者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薄层色谱(TLC)显示反应体系干净得只有目标产物一个点,可历经淬灭、萃取、旋蒸、过柱等步骤后,最终收率却低得可怕。

其实这种反差,往往是一些细节没做好,离不开以下要点;

一、淬灭造成

淬灭是反应后处理的起点,也是最容易被轻视的环节。若淬灭剂选择不当,或对产物稳定性判断不足,可能在反应终止瞬间就埋下收率隐患。

多数人习惯凭经验选用淬灭剂,却忽略了产物的化学特性:比如含酯基的产物若用强碱性淬灭剂(如浓 NaOH),可能引发水解;含易氧化基团(如硫醚、醛基)的化合物,在酸性淬灭体系中可能因局部过热加速氧化。

更隐蔽的问题在于淬灭后的 “潜伏变质”—— 有些产物在淬灭后看似稳定,却会在静置过程中因空气、光线或微量杂质作用缓慢分解,表现为 TLC 原点荧光逐渐变淡,新的微弱杂质点悄然出现。

因此,淬灭阶段需做好 “双重验证”:先用少量反应液进行小试淬灭,通过 TLC 或液质监测 1 小时内的产物稳定性;再根据产物官能团特性选择温和淬灭剂,如对酸敏感的产物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对碱敏感的则用稀盐酸或氯化铵溶液,避免 “一刀切” 式操作。

二、洗涤萃取产物 “藏” 在水相

要注意三个关键点:pH值,密度,水溶性。

pH 值是影响萃取效率的关键变量,洗涤时候一定要测量体系pH。很多时候 TLC 显示的单点,可能是产物在有机相中的信号,而大量产物实际以水溶性盐的形式 “躲” 在水相里未被发现。而且,调节pH时,仅一次调节可能因局部酸性不足导致部分产物仍以盐形式残留,此时需多次监测水相 pH,确保其稳定在目标范围。

有机相和水相的 “密度关系” 也需警惕。常规认知中,二氯甲烷密度大于水,有机相应在下层,但当水相含高浓度盐(如饱和食盐水)时,水相密度可能反超二氯甲烷,导致有机相浮在上层,若直接弃去上层 “水相”,实则丢弃了大量产物。因此萃取时需通过少量有机溶剂验证分层:取一滴下层液体加入水中,若溶解则为水相,不溶则为有机相,避免凭经验判断。

记住一个铁律:未确认产物完全转移前,所有水相务必保留并做好标记,必要时用不同极性溶剂二次萃取,避免 “一步错满盘皆输”。

三、洗涤萃取的溶剂没选对

要综合评判反应溶剂和待萃取物质的匹配性,有些溶剂如二氯甲烷,天然容易和胺类等亲核性强的试剂反应,如果用其萃取,然后加了干燥剂再放置一夜处理,纯粹自己坑自己,自己还不知道!比如DCM是如何“偷偷破坏”你的反应的

四、产物的沸点问题

减压沸点决定了产物是否会被 “旋走”。根据克克方程,化合物的减压沸点会随真空度降低而下降,若产物与溶剂的减压沸点接近,在旋蒸过程中会随溶剂一起进入接收瓶。我们实验室曾有实验者用二氯甲烷溶解含低沸点酯的产物,因未计算减压沸点,旋蒸后产物几乎全在废溶剂中。

五、评估产物的稳定性

旋蒸时会有温度变换,和强烈的气体交换,所以一定要要评估这种状态下产物的稳定性。已知部分含敏感基团(如硫醚、烯烃)的化合物,在旋蒸时看似完好,但在停止旋蒸、放空通入空气的瞬间,会因高温残留与氧气接触而快速氧化变质

比较靠谱的推荐是尽可能选择低温旋蒸,降温后放空,甚至放空时可以接惰性气体置换到体系。

六、注意旋蒸时喷料

很多反应液初始时不喷,但是不代表最后也不喷,尤其是反应液存在大量可析出来固体时。一定要在旁边看着。

七、在柱层析中 “走失”

即便前序步骤无虞,过柱环节的操作细节也可能导致收率骤降。

样品负载过量是常见问题:若硅胶用量不足(一般样品与硅胶比例 1:20-50),或样品浓度过高,会导致柱层析中产物无法有效分离,部分产物被硅胶强烈吸附。

另外干法拌样时,如果没成粉状,颗粒就直接进样,硅胶的吸附作用会使大部分样品留在柱上难以洗脱。


发布评论0条评论)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