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经纬
化学经纬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教授张乾二逝世

chem谈天说地31715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常委,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乾二先生于2020年5月3日20时33分安详辞世,享年93岁。

沉痛悼念!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教授张乾二逝世

           

张乾二院士生平

出生年月:1928年8月

出生地: 福建省惠安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7—1951,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1951—1954,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

1954—1962,厦门大学化学系,讲师

1962—1978,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1978— 至今,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

1987-1992,兼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

1982,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配位场理论方法

1984,获省高教厅科技成果一等奖,项目名称:休克儿矩阵图形方法

1984,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

1987,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多面体分子轨道方法

1989,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群论方法在量子化学中的新应用

1989,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91,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

1993,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也获得1993年度王丹萍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名称:钼、铁、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

1994,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群表示约化方法、程序与应用

1994,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名称:部分主族原子簇粒子的激光产生与结构研究

2001,获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价键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

2001,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4,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

2006,获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公开资料显示,张乾二曾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早年师从卢嘉锡教授,打下了扎实的结构化学基础,并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研究;1963年参加唐敖庆教授举办的“物质结构”研讨班,在配位场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1982年该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张乾二在“文革”中开始钻研、上世纪80年代完成的休克尔矩阵图形方法已被写入《结构化学》教科书。其课题组完成的“多面体分子轨道”等研究,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世纪90年代,他带领课题组开展价键理论计算程序化的攻坚研究,并在世纪之交编制出价键从头算程序VB-XIAMEN99,性能优于国际上的其他程序。

他曾写道,未来的科技发展是年轻人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只有26岁,肖克利发明晶体管时也是30多岁,普朗克建立量子论时也不过40岁,科学家的创新高峰期都在30至40岁之间。青年包袱少,敢想敢干,因而更具创新的活力和潜质,只要他们刻苦努力,甘于寂寞,沉下心来做学问,在新的世纪一定会有所成就。科学研究没有捷径。

“不囿于传统,勇于挑战现实和人生,是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条件。而事实上,正是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会给你带来生活的乐趣。我常想,作为一个老师,我可以和许多人不一样,我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要说的话,这是一个人活着的最大的价值。”张乾二表示。

艰辛求学 终入夏大

张乾二1928年农历六月廿八日生于崇武城内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张国琛悬壶济世,誉满四方。1940年7月16日(农历六月十二)日寇飞机轮番轰炸崇武,并集结数百兵力登陆,烧杀抢掠,酿成惨烈血案。百姓四散逃难,小学被迫停课,学校和部分师生内撤。正在上小学的张乾二和几个同学翻山越岭,步行数十里,到达下尾山内,继续求学。白天日寇飞机在头顶轰鸣,夜晚山中蚊虫在手脚上肆虐。

1940年小学毕业后,他进入集美中学求学。战争的烽火、动乱的时局,让张乾二的求学之路走得十分艰辛。1947年,修完中学全部课程的张乾二,以优异成绩考取厦门大学化学系。走过坎坷,走过风雨。美丽的厦大校园,为张乾二提供了幽雅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深造条件,也为他人生更高目标的实现搭起了理想的平台。

名师扶掖 攀上高峰

在张乾二的人生旅途中,在他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有许多甘为人梯的恩师。在这些恩师中,就有我国著名结构化学家、农工党中央原主席卢嘉锡。

1951年,当张乾二以优异成绩从厦大化学系毕业,卢嘉锡教授即将其召至麾下,录取为自己的研究生。从此,他成了卢教授的高足与得力助手;从此,在张乾二面前,展现出一条崭新而广阔的科研之路。导师引导他从原子、分子的基点去认识万物的结构与性能,以“理论与实验、化学与物理、结构与性能三结合”的治学方针去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生毕业后,卢嘉锡又把张乾二留在厦大化学系,让他边教学边搞科研。

1958年,张乾二带领的科研小组,培养出磷酸二氢铵等晶体,成为我国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的开创者之一。卢嘉锡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厦大培养了两个学生,如今他们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这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张乾二。名师的信任与重托,让张乾二的科研事业如日中天。

张乾二的另一位恩师是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教授。

在张乾二的一系列论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配位场理论方法》。这一项研究,标志着他的学术成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奠定了张乾二作为国内外知名量子化学家的理论基础。《配位场理论方法》一书1979年出版,随即在国际化学界引起震动,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张乾二饱含深情地说,这项研究是自己的恩师唐敖庆教授主持领导的,没有唐敖庆就没有这项成果的问世。张乾二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始终没有迷失自己。他在成功之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师。

名师的扶掖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张乾二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终于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量子化学专家。

科研事业硕果累累

几十年勤奋刻苦的努力,几十年苦心孤诣的追求,张乾二另辟蹊径,著作等身,在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原子簇化学键理论、多电子体系酉群理论诸方面都取得了具有创造性的系统研究成果。

1985年,张乾二把研究侧重点瞄准到量子化学中让化学家们最感到头痛的多电子体系相互作用问题上。他驾轻就熟,从化学家熟悉的价键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电子波函数,并称之为“键表”,为解决多电子体系相互作用问题提供了开锁的钥匙。他发表的系列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唐敖庆教授欣喜地评价说:“键表方法是一种接近化学家的构思,将使‘共振论’的计算方法获得新的生命力。”张乾二领导的价键方法研究小组从此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单位。

1987年至1991年,张乾二兼任中科院物构所所长,为物构所的科研殚精竭虑。他主持组织了“过渡金属簇合物”、“稀土化合”等多项科研课题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也成为中科院同级研究所中的佼佼者。

他任院长的厦大化学化工学院,开创全国高校创办“基地班”的先河。许多国家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在这里得到实施。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努力运作,使厦大化学系更加声名远扬,成为海内外学子景仰的神圣殿堂。

愿当伯乐 甘为人梯

张乾二深感自己学术上的成功同名师当年的培育和指导是分不开的。为使事业后继有人,他总是身体力行,不管工作多忙,也不落下一节课。早先,他住在厦门岛外的鼓浪屿上,为了赶上给学生上课,他起早摸黑,搭轮渡,挤公交车,每日奔忙;后来他入住厦大白城,带硕士生、博士生,更没忘了给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每天早出晚归,步履匆匆,全然没有大教授的架子。

在学生心目中,他是治学谨严的学者,是循循善诱的师长。每一堂课,他都做了精心准备。讲课时有的放矢,深入浅出。有时候,听课的只有一两名研究生,只须坐下来面对面辅导即可,但张乾二依然要站在讲台上,在黑板上认真板书、正规演算,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析常见的错误,探讨解题的技巧。

他平时在交际上不善言辞,在公开场合不事张扬,但一旦到了课堂,却神采飞扬,激情澎湃。他的教学语言幽默诙谐,授课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他特别善于把娴熟的论证技巧和严密的逻辑性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通俗地演绎出来,从而使问题峰回路转,尽显其妙。

许多学生在他手把手的扶持下,已经成为厦大化学化工系教学科研的骨干中坚力量,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量子化学专家,不少人还被聘请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去工作。他就是这样愿当伯乐,甘为人梯。

张乾二曾感慨:“科学家必须热爱他的工作。如果一个科学家不为探求真理,只为求名求利,在科学方面就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真正的大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为科研兴趣,或纯粹为国家需要。做到前面一种并不难,因为课题可以主动选择;做到后面一种比较难,因为方向不由本人决定。”

张乾二院士1956年加入农工党,以其个人魅力和学术威望为农工党发展了一批素质好、层次高的中青年人才。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诤言、献良策,参与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组建集美大学的建议》等重要提案,社会影响广泛,同样是农工党党员热爱组织、尽心履职的表率与典范。


发布评论0条评论)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