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学习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chem 有机方法 5.1K+ 0

有机化学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于一身的实验性学科,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操作功底是每一位有机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我们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还要查文献,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工作压力着实不小。

自从迈入有机化学的大门,我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学习资源。到底从这些资源里获取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答案可能要因人而异。这里所说的学习资源包括有机化学方面的书籍、文献、专利、公众号、视频号及一些老员工的口头经验等。

我是做纯有机的,接触这方面十几年了,下面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及解答一些小伙伴私信最多的问题。如有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指正。


有机入坑

有机化学方面的教材一般都涵盖了大部分的有机基础知识,很多知识点一般都需要死记硬背,也有人把化学称作是理科里的文科。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完全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化学反应的认知,但是却远远达不到动手做实验的要求。刚毕业进公司一般都会有老员工带着做一段时间的实验,不仅是为了熟悉公司流程,最大的目的是让新员工更快的学会自己动手做实验,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细节决定成败。


如何看待人名反应

人名反应要学好,要理解反应的机理。知识要活学活用,不能局限于理论。人名反应只是介绍了有这种类型的反应,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是有底物适应范围的,底物不同,反应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何看待文献和专利

目前药化实验室做的很多小分子药物几乎都有类似的文献报道。很多公司不太愿意去尝试研发全新的结构,这样风险太大。我们可以把现在这种新药研发模式称为“仿制性创新”。

既然大家做的都是类似的结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文献(专利)报道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但是化合物结构的稍微改动可能会使原有的合成方法失效,这时我们就要重新寻找新的合成方法,甚至更换合成路线,这是对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的一个考验。

我比较喜欢看方法学方面的文献,从这些文献中不仅可以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同时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学习到很多方法学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建议大家有时间多看看文献,只有见的多才能懂的多,遇到问题时才能更快的碰撞出思维火花。也可以多看看全合成方面的文献,感觉那些作者都很牛,思维开阔且严谨。
要学会善于总结同一类化合物不同的合成方法,通过对比找出各自的优缺点,不仅可以加深记忆,也能培养自己的敏锐度

按照文献的方法(专利的方法或别人的方法)重复实验,收率低或做不出来正常么?

这种现象太常见了,收率低或做不出来都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和认知界限,有些细节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如果自己第一次做这个类型的反应,重复不出来也很正常,实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多动手,熟能生巧。建议拿到一个新的反应,先进行小试,成功了,再放大(如果原料比较贵,建议再中试一次)。如果同一个反应,几个人做的都没问题,自己做了几次都不成功,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要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并改正。

还有就是有些文献或专利上写的操作可能和作者实际做反应的操作有出入,某些细节会被省略,也有可能是出于保护,也有可能是做实验的人和写文章的人不是同一个;甚至有些文献报道的方法是错误的,不同文献报道的相同底物、相同操作方法得到的产物结构完全不一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二维谱来鉴定产物结构。

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多试几种方法,要胆大心细,耐得住寂寞,扛得住挫折;要敢于推翻一些陈旧理论和思维枷锁,不破不立。


做药化到底是追求产率?还是效率?

药化:即小分子药物合成,目的是拿到目标化合物。如果合成路线没有通,肯定是以效率为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先做出来第一个化合物;如果活性很差,领导会根据结果及时调整化合物结构。路线都没有通,一味的追求产率,后边发现化合物活性差,那么前面优化反应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先拿到一个化合物,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去优化产率;产率的优化费时费力,不太容易搞定。


做的底物没有一模一样的文献报道,类似的文献也很少,怎么办?

做新药研发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化合物结构,或者是在别人的结构上进行修改,所以越来越难做,越来越难合成。我们可以找类似结构的文献,文献少无所谓,只要有,我们就可以拿来参考,如果反应成功了,还要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以确保结构的正确性。如果类似的文献都没有,这个就相对难搞一些了,这时就需要对化合物进行有效切割,然后确认不同片段连接时所需的反应类型,所需中间体是否容易获得,官能团是否会干扰反应等。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