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稀粥、米饭,还是月饼、粽子或者青团,各色餐点搭配上红亮流油的咸蛋黄总是不会出错。盐究竟对鸭蛋做了什么,变出了咸蛋黄这样香到流油的神仙存在?
流油的蛋黄是咸鸭蛋的灵魂
油一直都在,只是存在方式不同
首先,咸蛋黄的油肯定不是在腌制过程中凭空出现的。蛋黄本身就含有丰富的脂质,鸭蛋黄中的脂质含量大约有30–33%[1]。
那为什么鲜蛋黄不会流油?关键在于油脂的存在方式。
在蛋黄中,油脂不是游离在表面,而是以小油滴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水溶液当中——也就是说,它形成了一个乳剂系统。帮助油脂稳定分散的是蛋黄中的蛋白质与磷脂,它们起到了乳化剂的作用。油脂、磷脂和蛋白质等成分共同组成了脂蛋白的结构:疏水的油脂藏在里面,表面露出的则主要是蛋白质和磷脂相对亲水的一面。
蛋黄中的脂蛋白结构示意图 | researchgate
同样都含有很多油脂,但乳剂与分离的油脂外观和质感都很不相同。尤其是新鲜生蛋黄这样油脂藏在里面的水包油型乳剂,它的油腻感明显比分离的油脂要低很多。
加盐再加热,造就流油的蛋黄
新鲜的蛋黄可以看成油脂均匀分散的乳剂,而餐桌上的咸蛋黄则有很多油脂从中分离了出来,这说明原本的乳剂结构遭到了破坏,也就是“破乳”。
造成乳剂结构破坏的首要因素自然是腌制过程中进入鸭蛋的盐。盐腌一方面会造成蛋黄中水分的减少,另一方面也会改变蛋白质的溶解性。随着腌制时间延长,生蛋黄会逐渐凝固,并开始出现分离的油脂。
咸鸭蛋腌制过程中的变化,上排为生蛋,下排为加热后 | K. M. Lai et al
不过,腌制过后的加热步骤对打造一颗流油的蛋黄也非常重要。加热可以使脂蛋白结构进一步破坏,将更多油脂释放出来。有实验显示,在用25%的盐水腌制35天之后,生咸鸭蛋的蛋黄油脂渗出率大约有20%,而将它煮熟可以使油脂渗出率增加到40%左右[1]。
顺便说,只是把鲜蛋煮熟其实也可以使蛋黄的油脂渗出率增加一些,但程度远没有煮熟咸蛋黄那么明显,也达不到肉眼可见的流油效果。
为什么是鸭蛋?
为什么腌制咸蛋用的总是鸭蛋,而咸鸡蛋则少得多?这是因为鸭蛋黄腌制后有更好的质地和出油效果。鸡蛋黄与鸭蛋黄的成分稍有差异,同时两种蛋蛋壳的结构与孔隙大小也有不同,因此盐腌效果也存在差异[2]。
烹调乳化小能手
鸡蛋不太常用来腌制咸蛋,不过鸡蛋黄是一种烹调中经常会用到的“天然乳化剂”,人们会把额外的油脂加进生蛋黄里搅拌,促使它们分散成小油滴。
很多烘焙食谱都会把融化的黄油用蛋黄进行乳化,方便油脂与其他原料均匀混合。不过这方面最经典的例子还是蛋黄酱(又叫美乃滋)。按照传统做法,这种酱料完全就是靠蛋黄将植物油乳化并调味的产物。
传统的美乃滋酱,是靠手工将蛋黄和油搅打在一起的。
蛋黄酱的脂肪含量很高,可达70%以上,但因为它依然是一个“水包油”的乳剂系统,小油滴都均匀地包在水相里面,所以既不会看到浮油,吃起来也不会像纯植物油那样腻。
用搅拌机搅拌植物油与蛋黄制成蛋黄酱 | James Strange
前几年曾经有过一个把蛋黄酱用微波炉加热结果“变出一碗油”的新闻,这也是一个破乳的过程。微波炉加热破坏了乳剂结构,让油脂分离了出来。
微波炉加热后油脂分离的蛋黄酱 | 微博截图
不招人待见的咸蛋清
人们痴迷于咸蛋黄的口感,不仅直接拿来吃,还把它做成蛋黄月饼、蛋黄粽子、蛋黄酥、蛋黄焗南瓜,但咸鸭蛋的蛋清部分却总是没人愿意吃。这一方面肯定是因为蛋清缺少油脂香味和丰富的质感,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咸蛋清实在是太咸了。
把这一坨夹走,剩下的我就想扔掉了…… | 图虫创意
实验数据显示,在经过35天的腌制之后,咸鸭蛋蛋黄部分的含盐量约为2.25%-3.29%,与此同时,蛋清部分的含盐量则会飙升到8.23%-11.61%[1]。蛋黄远没有蛋清那么咸,这应该有两方面原因:首先,盐扩散到蛋黄部分会慢一些;其次,蛋黄含水量低、脂质含量高,而盐很难溶解在油脂中。
咸蛋黄远比咸蛋清有市场,但传统的腌制方法又是用整个鸭蛋进行的,这难免会带来多余蛋清如何处理的问题。为了避免浪费,现在也有了一些将鸭蛋黄分离单独进行腌制的技术。
在你心目中,哪种吃法能把咸蛋黄的美味发挥到极致呢?
参考文献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